在“双碳”目标推动下,我国电力系统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,东部区域作为经济发达、能源需求集中的负荷中心,储能在保障电力安全、促进新能源消纳中的作用愈发关键。近日,自然资源保护协会(NRDC)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(CNESA)联合发布的《负荷中心储能潜力及发展机制研究——东部区域》报告,揭示了该区域储能发展的现状、需求与未来路径。
截至2024年底,东部区域(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上海)已投运新型储能达14.3GW,占全国总量的18.3%;抽水蓄能更是表现突出,装机容量达20.41GW,占全国的34.8%,凸显了东部在储能领域的重要地位。
从技术格局看,当前东部储能技术呈现高度集中特征:锂电池以96.5%的占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,铅蓄电池(2.7%)和压缩空气储能(0.5%)紧随其后,飞轮、超级电容等技术仍处于从示范向商业化过渡的阶段。这种技术集中性与现阶段储能以调峰、保供等基础需求为主的特点密切相关——锂电池在响应速度、成本控制上的优势,使其成为短期调节需求的首选。
从应用场景看,电网侧是储能的“主战场”,占比达67%,其中独立储能又占据电网侧的90.6%,成为支撑电网灵活调节的核心力量;用户侧占比22.3%,且93.3%集中在工商业与产业园区,主要通过峰谷电价套利实现收益;电源侧占比最小,仅10.7%,以新能源配储为主。应用功能上,能量时移与容量服务、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、用户能源管理服务位列前三,反映出储能在电力系统“削峰填谷”和新能源并网中的核心价值。
随着风电、光伏等波动性新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,东部区域电力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灵活性挑战。报告指出,未来五年东部新增风光装机将超200GW,新能源消纳矛盾将进一步凸显,同时极端天气与新型用电模式还将推动电力需求刚性增长——2024年夏季华东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长超10%,五省市电网负荷均创历史新高。
- 调峰需求:通过时序生产模拟测算,为保障电力平衡,2025年、2030年、2035年东部区域需分别配置5.51GW、14.59GW、30GW新型储能,以应对日内小时级的电力波动。
- 惯量支撑:高比例新能源与外来电接入使系统非同步电源渗透率(RSNSP)持续攀升,2030年将达77.6%,逼近失稳阈值,需储能提供虚拟惯量以维持系统稳定。
- 调频能力:若发生直流双极闭锁等事故,2025年东部区域一次调频缺口将达3.28GW,即使到2035年仍有1.30GW缺口,需储能快速响应填补。
不同场景对储能技术的需求呈现差异化:惯量支撑与一次调频需10秒至1分钟内的短时响应,适合飞轮、超级电容等功率型技术;调峰则需2-4小时的能量型储能,锂电池目前仍是主流选择。未来,随着需求复合化,“调峰+调频”等综合场景将增多,推动多技术协同应用。
当前东部储能的发展,离不开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双重推动。在“表前”(电网侧与电源侧)领域,新能源配储政策是核心驱动力: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省市对新建风电、光伏项目强制要求配置10%-20%的储能(时长2小时以上),鼓励通过共建共享、租赁等模式发展独立储能。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新能源项目单独配储的成本,还让独立储能可参与电力市场获取多元收益,目前已占据电网侧储能的90.6%。
在“表后”(用户侧)领域,分时电价形成的峰谷套利空间是关键。2024年数据显示,东部五省市工商业储能均可实现“两充两放”,部分时段甚至能“三充三放”:浙江等效平均峰谷价差最高达0.84元/kWh,上海部分场景价差超1.2元/kWh,为项目提供了稳定收益。江苏、上海等还试点节假日深谷电价,进一步拓展了储能应用场景。
然而,储能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。2025年新政取消新能源强制配储后,独立储能失去了稳定的容量租赁收入,而现有电力市场机制尚未完善:省级备用市场普遍缺失,调频容量申报与中标比例受严格限制,多数省份不允许储能同时参与现货与调频市场,导致收益无法叠加。此外,分时电价政策频繁调整,部分地区输配电价不参与峰谷浮动,直接压缩了工商业储能的套利空间,影响投资信心。
报告预测,东部区域储能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:现阶段以调峰、保供单一场景为主,锂电主导,政策驱动明显;2026-2030年进入完善提升期,场景拓展至惯量、调频,多技术实现规模化;2031-2035年则迈向协同成熟期,市场体系完备,用户侧场景全面成熟。
从规模看,2030年东部新型储能装机将达22.5GW。其中,集中式储能(主要为海上风电配储)占比66.7%,累计达15GW;工商业储能保持30%的年复合增速,累计达6.3GW;分布式光伏配储约1.2GW(受消纳条件影响存在不确定性)。技术上,磷酸铁锂仍将长期主导,全钒液流、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向300MW+升级,飞轮、超级电容加速商业化,形成多元技术梯队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报告提出需从规划、市场、政策多维度发力:在电网关键节点集中布局独立储能,推动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协同调度;完善电力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,允许储能跨市场参与获取多元收益;设立过渡期补贴,稳定独立储能投资预期。
作为我国负荷中心与新能源高渗透区域,东部储能的发展不仅关乎本地电力安全,更可为全国储能产业机制创新提供范本。随着技术迭代与市场完善,储能将成为推动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核心力量,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